白衣外交官,“苏”写新篇章(40):爱与使命的接力
提示:点击上方"健康江苏"↑ 关注我们!

由江苏省组建的中国第35期援桑给巴尔、第21期援圭亚那、第21期援马耳他医疗队,目前正在江苏援外医疗队培训基地接受集中培训和考核。今年9月,他们即将前往受援国,执行为期一年的援外医疗工作。第21期援圭亚那医疗队队员、徐州市中心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刘楠楠,7年前曾作为江苏援外医疗队员的家属,为远赴桑给巴尔的丈夫守护着“后方小家”;而今角色转换,丈夫的理解和支持,成为她援外征程上“最坚强的后盾”。这场爱与使命的接力,带给她怎样的感悟?一起来听听她的心声——
爱与使命的接力
中国(江苏)第21期援圭亚那医疗队 刘楠楠
凌晨三点的南京,培训基地的窗外,夜色正与晨曦悄然交替。我望着即将破晓的天空,记忆的潮水漫过七年前的那个午后——丈夫李华超的声音裹着忐忑从电话那头传来:“单位要组建援非医疗队,去桑给巴尔,为期一年。我……很想报名,可又放心不下你们。”
听筒里的电流声滋滋作响,我望着书桌前大女儿等待批改的算术本,怀里4个月大的小儿子正咿呀学语,厨房水槽里堆叠的碗碟泛着冷光。他声音里的挣扎与渴望,我仿佛看到他眼里闪烁着憧憬与向往。我知道,这是他作为一名党员医生的责任与担当,那一天,我选择全力支持他,将家庭的重担默默扛在自己肩上。
医疗队启程那天,机场大厅里满是叮咛与不舍。女儿攥着写满祝福的字条,悄悄塞进爸爸背包;小儿子懵懂地扒着我的肩膀,朝着父亲远去的背影挥动肉乎乎的小手。公婆站在一旁,默默将准备好的家乡腌菜塞进丈夫行李,轻声嘱咐:“在外面照顾好自己,家里有我们帮衬。”看着丈夫融入安检口的人潮,那句“平安回来”终是化作眼眶里打转的泪水。
这一年,漫长而又心酸,生活的琐碎把时间碾得细碎,老父亲下肢静脉栓塞,我每日带着他往返医院做理疗;大女儿深夜突发急性喉水肿,我抱着她冲向急诊室,膝盖重重磕在治疗床架上也浑然不觉;小儿子摔破额头,鲜血染红衣襟,我一边止血一边安抚吓哭的女儿,种种心酸,我从不向他抱怨。每当丈夫在东非传来简讯,看到他在桑给巴尔酷热的医院里为患者手术,在临时帐篷中救治传染病患者,听他兴奋地描述医疗队受到总统接见,分享当地患者康复后送来椰子的场景,我感到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多亏有你守好大后方,我才能安心工作。”他隔着时差的话语,总能让我充满力量。
李华超在桑给巴尔期间开展手术和义诊

刘楠楠为患者手术
丈夫圆满完成援外任务归来后,那些跨越山海的感人故事,在一次次讲述中悄然在我心底种下向往的种子。2024年6月,当医院组建援圭亚那医疗队的消息传来,我既心动又犹豫。大女儿读高中,正是关键时期,小儿子刚上小学,父母年事已高……得知我的顾虑后,丈夫坚定地说:“别担心,你去实现梦想,家里的事交给我!”父母也主动提出从东北老家搬到徐州来照顾孩子,单位领导特意打来电话:“放心去,工作上的事我们会协调好,家里有困难随时说!”有了家人和单位的支持,我终于下定决心接过这份使命。

刘楠楠、李华超一家
在南京培训的日子里,我争分夺秒学习英语和专业技能,丈夫则开启“双面人生”。白大褂下,他是救死扶伤的医者;回到家,他系上围裙做饭、辅导作业、照顾孩子。深夜11点,一通急诊电话打破平静,他望着熟睡的儿子,轻声唤醒:“爸爸有个紧急手术,你在家乖乖等我,好吗?”儿子含泪点头,他将儿子反锁在家,冲向医院。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抢救,患者转危为安。凌晨两点,看到儿子蜷在沙发上抱着玩偶熟睡,他眼眶泛红,第一时间给我发消息:“患者平安,孩子也没事,放心。”短短一行字,让我泪湿眼眶。
在援外医疗的征途上,我们夫妻虽身处不同战场,却始终彼此支撑。丈夫援桑时,我时常和他分享家乡的新变化,用视频里温暖的话语、孩子的笑脸驱散他的疲惫;如今我即将远行,他细致安排好家里的一切,希望我没有后顾之忧,“遇到困难时就抬头看看夜空,我和孩子们会守着同一片星光,做你最坚实的后盾。”他的鼓励,让我对即将开启的征程充满信心。

第35期援桑给巴尔、第21期援圭亚那、第21期援马耳他医疗队培训班合影
这份跨越山海的接力,不仅是对医疗事业的坚守,更是医者家庭对大爱与责任的诠释。因为心中有爱,肩上有使命,我们愿意携手同行,在不同的国度,书写同样的担当与奉献。
爱是
“执子之手”的温柔
更是“与子同袍”的担当
浪漫是
相隔万里的同频坚守
更是心照不宣的家国情怀
致敬
护大家、守小家的援外伉俪
这场爱与使命的接力
书写着医者仁心
最动人的注脚
来源:委对外合作交流处
责任编辑:汪蓓蕾 吕萌萌
编辑:李旭 制作:杨羽
校对:杨阳 技术管理:李亚威
邮箱:jiankangjs2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