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虎啸生风处蔷薇满园春——徐州市中心医院护理团队将技术与关怀交织成经纬
您是否还记得儿时对护士的印象?是常说的白衣天使?是戴着口罩举着针头的怪人?是书上南丁格尔提灯驱散病痛?长大后,这些印象中多了他们在走廊上穿梭奔跑的身影,有一声声细心的安抚,还有责备“不听话”患者时的严厉。可能还有他们生活日常中的喜怒哀乐,还有下夜班时眼角的一丝疲惫……
他们既是生命战场的“守护者”,用专业力量捍卫健康;又是患者心灵的“疗愈者”,以温柔共情照亮痛苦中的希望;他们在工作中果断、冷静,在患者病痛时第一时间分担重压;他们冲向病痛势如“猛虎”,他们对待生命像呵护每一株娇花。
对于徐州市中心医院护理团队来说,每一天都在刚柔相济中追求治愈,每一刻都在向技术创新与生命关怀的纠缠中探寻希望。这支队伍以“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特质,彰显护理职业独特而崇高的价值。
创新篇丨以『心有猛虎』的无畏,向困难处进发
将利刃刺向病魔,徐州市中心医院护理团队以猛虎之姿,在专业领域“劈波斩浪”,用创新之火燃生命之光。
以勇猛无畏的开拓力,突破技术边界
一支勇猛高效的护理团队,绝不局限于执行医嘱的传统角色。市中心医院护理部深研护理模式创新,以专业自信主动参与到多学科协作,直面护理痛点、堵点,以突破进取之姿向未知领域出击。
2024年重症监护护理团队迎来创新突破,《基于QFD构建俯卧位通气患者呼吸力学优化体系》在亚洲医疗QFD创新型品管圈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佳绩。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起病急骤、进展迅速,是重症医学中治疗难度大、病死率极高的呼吸系统疾病。一直以来,卧位通气作为重度ARDS的重要治疗手段受到多项指南的推荐,但俯卧位的姿势也给病患带来了极大不便。如何解决通气过程中的“痛点”“堵点”?中心医院重症护理团队组建了由护士、呼吸治疗师、医生等13名多学科人员构成的团队,开启了一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探索之旅。
为深入了解患者和医护人员的需求,团队成员们亲自体验了气管插管、呼吸机和俯卧位。感受了“面部缺少支撑”“胸腹部长时间受压”“插管易弯折”等弊端,对俯卧位通气方案进行了全方位优化——
多次改良、创新俯卧位通气装置,提高患者舒适度;优化俯卧位通气流程,保持气管通畅;搭建俯卧位平台,开发柔性压力感应和控制系统,实时监测压力变化并超前高压预警;还有床边超声助力,精准评估肺功能和胃残余量。“四大创新举措”的实施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进一步优化呼吸力学,改善患者的预后。
技术创新突破在医院多点开花。肿瘤内科创新采用“一体双链三融合”癌痛智能综合管理模式,利用信息化、智能化的癌痛管理手段,显著提升了癌痛控制效果和患者满意度。心内科的护理团队用专科护理技术构建多维度心衰管理方案,攻克了心衰患者因缺乏自护知识技能,病情易恶化并反复住院的难点、痛点……改善服务成果获得了第九届全国医院擂台赛铜奖的好成绩。
种种突破技术前沿的“虎”劲儿与创新创造的时代要求高度契合,昭示着中心医院护理团队“王者争锋”的精神特质。
用犀利敏锐的洞察力,创新护理服务
拥有“虎胆”精神,市中心医院护理团队打破惯性思维的枷锁,开辟新的发展路径,又以卓越的感知力与敏锐的洞察力,精准捕捉患者需求变化与医疗发展动向。
在这里,护理人员以一颗体察之心发现患者需求,提高护理工作中的改进空间。通过观察患者细微的情绪变化、身体反应,及时调整护理方案;借助对护理流程的深入思考,发现效率瓶颈。
据最新癌症发病率数据,甲状腺癌发病率位居第三。传统经颈部入路切口的开放式手术,虽能治病,却在患者颈部留下难以消除的疤痕,许多患者因此对手术心生畏惧。随着腔镜技术进步,腋窝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因将切口移至腋窝附近,受患者青睐。然而,该手术所用拉钩因设计问题,存在切口疤痕外露、手术操作复杂等痛点,影响患者就医体验。
面对这些问题,中心医院护理团队探索了角色互换的就医体验。“跟随式体验”,护理人员以患者身份全程体验挂号、检查、治疗等环节,系统记录流程中的卡点与堵点;躺在手术台上,感受患者的恐惧与担忧。“假如我手术,我到底怕什么?”切身共情体验下,一场以解决患者痛点为导向的四方一体立体化创新之路开启。
团队研发AI智能诊断系统,手术室护理团队改变传统体位摆放方式,创新设计充气加热式甲状腺位垫,为患者找到舒适精准的“ACC手术体位”;创新器械设计,研发出一体式腔镜甲状腺拉钩,成功将切口从5厘米缩小至3厘米,隐匿于腋窝内。
“就要把护理工作开展到极致。”中心医院护理部主任王平说,“好的护理工作是帮助患者从身到心的痊愈,只有更高的服务要求才能驱动护理服务的创新升级。”
以虎踞山林的韧性,深耕科研前沿
无论是在护理工作中面对痛点、难点的锐意进取,还是在服务患者上的明察秋毫,一系列创新成果的背后,是中心医院护理团队在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上的支持与投入。
多措并举,提升护理能力新高度。市中心医院加强顶层设计,塑造了一支高效护理团队领导核心。2024年,派出9位护士长参加省级护士长管理能力培训,12位护士长参加市级护士长培训班,定期举办管理沙龙交流会,促进新经验的共享交流。基于岗位胜任力,因人制宜,分别从护理部、大科、科室、基础护理及临床专业护理小组等不同层面采取线上、线下、临床实景等各种形式进行培训和考核。最终打造了一支核心凝聚力强、专业技术过硬的护理团队。
搭建平台,助力临床护理科研。中心医院组建了护理科研循证小组,积极贯彻“以科研为先导”,扎实推进科研型护理队伍建设工作,培养了一批科研型护士,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医院多次邀请院内、省内外、医学院校专家举行科研专项培训活动;设立每周一次的护理科研咨询日,帮助护士理清科研思路,解决科研难题,有力促进护理科研提升。科研成果获得江苏省首届护理学会护理科技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江苏省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一项,徐州市新技术引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共九项,2024年,中心医院护理队伍就获得42项国家、省市级荣誉及奖项。
从基础护理技术改良到复杂护理模式探索,从临床经验总结到学术论文发表,中心医院护理团队凭借如虎般的韧性,长期坚持推动护理学科的进步与发展。坚持目标导向、持续追踪,在守护生命健康的道路上不断突破自我,以更专业、更创新的护理服务,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人文篇丨以『细嗅蔷薇』的关怀,让角落充满芬芳
南丁格尔曾说,护理的本质是让阳光照进每一个被遮蔽的角落。徐州市中心医院创建有温度的护理服务生态,让技术充满温度,让生命重获尊严。
以馨香
抚平病痛的刺痕
减轻患者的痛苦,从来不是能单靠技术,而是需要在每一个细微处编织起技术与心灵的经纬。医学的温度,首先藏在那些被反复打磨的操作细节里。
临床统计显示,青少年急性胰腺炎患者中,有超过58%的患者因恐惧而抗拒插胃管,可通过心理干预与轻度技术,使配合度跃升至95%。在中心医院新城院区内分泌消化科,青少年患者插管时的“闯关游戏”,被专业的技术操作转化为充满童趣的历程。
护理人员用预热毛巾的温热触感让病患放松情绪,插管前传授给病患一套“点穴手”,用修习“武林秘籍”来化解插管过程中的不适。正式“闯关”过程中,护士轻柔的鼓励让冰冷的医疗检查成为了一场与恐惧对话的温柔仪式。“闯关”成功后,患者小李还收到了护士赠送的一枚小贴纸。这些精心设计的细节,让技术不再是单向的“治疗”。
比生理疼痛更难愈合的,是被隔绝在监护室里的孤独。58岁的张阿姨罹患格林巴利,呼吸机辅助通气连接着维系生命的管路,然而,脱机却成了一道难以跨越的坎儿。在对张阿姨的脱机训练中,医护团队没有止步于常规的呼吸支持,而是就地将病床变成了训练场——让张阿姨重新适应昼夜交替的节律,录下家人的鼓励让她坚定信心……环境、心灵、活动、音乐四个维度的交织,为她构建了新的“生命磁场”。
当张阿姨终于颤巍巍坐在轮椅上的时候,血氧饱和度却意外上升。那一刻,重症监护区的一位护理人员感慨道:“原来让身体找回站立的尊严,本身就是对抗痛苦的良药。”
以尊重
重建个体的尊严
真正的人文关怀,从不是怜悯或施舍,而是帮助患者在疾病的废墟上重建对生命的掌控感。
消化科的于幸幸记得这样一件事。那一次她刚见到张大爷时,他蜷缩成虾米状,右手死死抵住上腹部,头上冒着冷汗。“大爷您哪里不舒服?”出于职业需要,于幸幸上前询问。可对方只是紧闭双唇摇头,唯一的回应是用颤抖的手指在空中比划出凌乱的线条。原来他是位聋哑人。“我第一次意识到,当说不出和听不见同时存在时,医学的进步变得苍白无力,唯有真正的关怀,能穿越无声。”
患者的不适需要被知晓。消化科的护士们拿出纸笔,放慢节奏,细心询问病史。在张大爷治疗期间,为了便于沟通,护理团队合作制作“我的需求”表以及图片沟通卡,用满满三十多页笔记架起了医患沟通的桥梁。白天大家录制胃镜检查视频,夜间为患者备好荧光写字板,护理同事们还学会了简单的手语。
还有很多因为疾病而自卑、焦虑的患者们。造口患者要面对身体的“异己之物”,糖尿病足患者要面对身体上的异味,肿瘤化疗患者要面对身与心的痛苦……这些隐藏在生理病痛之下的心理褶皱,需要护理人员用敏锐的同理心去抚平。
当在每一次操作前耐心解释,在每一次交流中专注倾听,传递的不仅是医疗信息,更是“你被尊重”的强烈信号。
以陪伴
静待生命的花开
让护理人员为之不懈坚持的,是尽可能让每个被疾病笼罩的黑暗角落,都能看见希望的曙光。
27岁的小雨与外婆相依为命,半年前却确诊为尿毒症,每次她都是沉默寡言地一个人来透析治疗。这被小雨的责任护士王护士看在眼里,并了解到“为了不拖累外婆,小雨一度想放弃”。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中心医院护理团队人人皆知的名言。但安慰过后,是他们用行动为患者带去力量。透析室成立了护理帮扶小组,通过电话、微信与小雨取得联系,倾听主诉。在解决经济问题上,团队协助病人办理单病种;与社区取得联系,并且根据患者的特长,为她争取到了一份工作。
经过三个月的持续干预,小雨的双腿不再肿胀,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对她来说,生命的路上还有无限可能。
林晓(化名)则真正迎来了自己的重生。曾经的她是从农村一路努力上研究生的奋斗者,也有过攥着确诊乳腺癌的报告单,颤抖着写下“我还没好好活过”的绝望。林晓的希望,萌芽于在乳腺外科护理团队“关爱小屋”的第一次冥想——当护士握着她的手说“我们陪你慢慢走”,当同龄的乳腺癌康复者分享自己的故事,她终于敢抬起头,正视镜子里的自己。
中心医院乳腺外科护理团队对林晓的随访管理持续了五年——从指导准备手术,到术后恢复,甚至到治疗食谱,每一次用药指导、每一次心理疏导、每一次康复活动,护理团队见证了这个娇嫩生命的顽强,见证了她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在中心医院,林晓产下了健康的宝宝。
在乳腺外科的护理站内,白衣天使们将一些乳癌康复患者的故事精心汇编成册。装帧雅致的案例集里,纸页间镶嵌着记录抗癌女性重获新生、拥抱天伦的影像故事。每当遇到蜷缩在病床一角的患者时,护士们总会捧着这本载满生命力的案例集,俯身握住患者微凉的手:“生命总会找到自己的出口,疾病是生活的磨砺,让我们与您一起战胜它。”
护理是一场“猛虎”与“蔷薇”的共生——要心怀对生命的敬畏,如猛虎般勇破技术壁垒,让创新成为守护的铠甲;要细嗅每一个生命的需求,以蔷薇般的温柔,把关怀渗透到每一道褶皱。
徐州市中心医院护理团队,把护理融进技术与温度的共振,拨响创新与人文的和弦。未来,团队定将继续以“心有猛虎”的魄力开拓,以“细嗅蔷薇”的细腻守护,让每一次照护闪耀人性的光芒。
以虎跃之姿向险处探寻,留有徐州市中心医院内蔷薇的飘香。
来源:《徐州日报》2025年5月12日5版 刘泓雨
编辑:葛馨鸿